节制的做事,少即是多
节制的做事,少即是多
刚参加工作时,我总是拼命想把事情做快做完。待办列表从来没清空过,反而越来越长。总结时回头一看,只剩下"做了很多事"的满足感,却很少留下真正深入的思考。
这几年,“降本增效"成了企业里出现频率极高的词。阿里讲专注核心,字节谈务实的浪漫,本质是一致的:有限的精力必须集中在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。一次工作对话中,有人问我:“你这么忙,真的好吗?“这句话让我开始认真反思,忙碌本身是否等于有效?
我想到一个经典的医院案例。医院为了节省医生的时间,特意安排行政人员来抄写并录入医生开的单子。起初看上去很合理:医生可以把精力更多投入到诊疗中。然而实际运作中,行政人员抱怨字迹潦草,医生又得反复解释,流程反而变慢。等双方磨合一段时间后,医生开始配合,录入也顺畅了。就在大家以为效率提高时,新的问题冒出来:许多被录入的信息,本身就没有实际意义。换句话说,不是录入方式的问题,而是整个信息流程从源头上就有瑕疵。医院最后不得不推动流程优化,把问题重新拉回系统层面去解决。
这个案例揭示了一个常见的误区:我们总想着局部优化,却容易忽略全局的逻辑。如果从一开始就从系统角度重新设计流程,或许就不需要这些"曲线救国"的补丁。
这段体会让我慢慢学会了节制,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。比如,工作上我不再急着把所有任务一股脑完成,而是先判断优先级,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影响最大的项目上;生活里,我学会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和信息输入,腾出时间来阅读、运动,反而收获了更高的满足感;甚至在日常决策中,我也更敢于说"不”,避免自己陷入无休止的消耗。
少即是多。这不是偷懒,而是一种更高阶的做事方式。忙碌可以制造幻觉,但思考和取舍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。节制,是从局部走向全局的起点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