激化矛盾,才能解决矛盾
最近,我注意到一个微妙的现象:很多问题长期存在,并不是没人关注,而是被组织惯性掩盖,耗费在日常运作中的精力太多,问题无法脱颖而出。
只有当矛盾被激化,它才会引起足够的注意,才能被处理。
在一个团队里,任务分配总有模糊地带。A感到压力过大,但选择忍耐;B觉得付出未被认可,却保持沉默。主管忙于日常事务,对这些潜在矛盾并未深入了解。表面上一切正常,但每个人心里都有隐约的不安。直到一次关键任务因责任不明确而延误,矛盾才被推到台面。
冲突的出现让每个人都必须权衡利害。A考虑发声的风险与收益;B在沉默和表达之间权衡利弊;主管判断介入的成本与可能影响。每个人都在做心理博弈,这种微观权衡推动了组织行为的宏观变化。
矛盾激化的力量不仅来自问题本身,更来自每个人在心理权衡下的反应。当矛盾尚未显现时,沉默让问题被掩盖,惯性占据主导;一旦激化,每个人都被迫面对自己的利益和责任。
当然,激化矛盾必须把握度。过度激化会消耗组织精力,让原本应推进的工作被搁置,甚至带来新的问题。因此,管理者需要判断冲突的强度和时机:让矛盾足够显现,引起必要关注,但不牺牲长期目标和稳定运作。
回头看这些经历,我意识到:激化矛盾并不是为了制造混乱,而是让利害关系显现、资源重新分配。每个人在冲突中的心理权衡和行动逻辑,推动了问题的解决。通过这种方式,团队学会了在矛盾中找到平衡:既不逃避,也不盲目激化,而是利用每个人心理的权衡和行动的逻辑,引导问题得到处理,使组织在复杂环境中更敏捷和稳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