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看到理想汽车的一条新闻:公司内部公告显示,人力资源负责人杨海山直接向CEO李想汇报,同时OKR重新取代PBC成为主要考核方式。过去一年,PBC模式在销售团队引发了恶性竞争,如跨区抢单、信息封锁等问题;如今OKR回归,并伴随华为系高管退出管理岗位。

乍一看,这似乎只是一次常规的人事调整,但新闻里提到的两种绩效工具带来的组织不同反应,却让我想起长期以来一直困惑的问题。

当年作为一线员工时,我会觉得KPI、PBC或OKR差别不大——都是完成任务、等待评价、领取奖金。但随着角色变化,我从一线走向管理,再到中层协调,发现微小的工具差异,竟能显著改变我的决策方式、沟通习惯和对失败的容忍度。每一次微调,都会在组织内部被放大,像蝴蝶振翅,掀起远超工具本身的涟漪。

所以,基于这些年的管理经验,我得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:绩效工具真正考核的,并不是员工,而是管理者。员工的目标往往来自领导,而工具通过周期长度、奖励挂钩和评价方式,塑造了管理者的思考模式和行为习惯。管理者的行为被微小调整放大后,直接影响整个组织的运作和文化。这,就是我所谓的"蝴蝶效应":微小改变,通过管理者行为的放大,最终让组织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。

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我也想到了一些绩效文化的历史,这里作为一些补充:工业时代的KPI和泰勒科学管理,让工人高度可控;知识经济时代的MBO和BSC,让知识工作者参与目标制定,但管理者仍握最终裁决权;互联网时代的OKR强调自我驱动、容忍失败,而PBC强调数字化承诺和结果约束。每一次工具演进,看似微小,但核心都是改变管理者如何赋能、监督和决策,而管理者的微小差异,就足以形成组织的蝴蝶效应。

当然,这些绩效管理工具也都有其非常特色鲜明的运用实例,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剖析:谷歌和字节的OKR之所以成功,不在于表格,而在于管理者花时间讨论"为什么"和"做什么",而非"怎么做"和"交多少";小米初期的双轨制,高层用OKR、基层用KPI,看似灵活,实则在组织内部制造了身份鸿沟;理想汽车推行PBC时,销售团队的恶性竞争,不是员工道德问题,而是系统让个人数字承诺成为唯一正义。工具塑造管理者行为,管理者行为又被放大到整个组织,这正是蝴蝶效应最直接的体现。

因此,绩效考核的蝴蝶效应不容小觑:一次考核周期的调整、一种奖金挂钩方式的改变、一次目标公开范围的扩展,都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,让员工突然意识到"我们不再是原来的我们"。这不仅是工具的作用,更是组织文化、管理逻辑和权力关系交织的结果。

最终,工具本身并不是核心。OKR、PBC或双轨制,各有历史逻辑和适用场景。关键在于管理者如何使用它,以及组织是否与自身文化和战略目标匹配。理想汽车的调整,表面是工具切换,深层是对管理者行为与组织文化方向的再校准。蝴蝶效应贯穿其中:微小改变,通过管理者行为的放大,塑造出整个组织的运行格局,也暴露了组织最真实的灵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