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增速不及预期要裁员?
那天我坐在会议室里,看着财务报表上那串再正常不过的正向数字,突然意识到一个吊诡的事实:公司利润在涨,但我们却要裁人。还不是小修小补那种,而是一场实打实的"瘦身运动"。
数据没问题,业务没问题,甚至客户订单比去年还多。但管理层的情绪是紧绷的,投资人的表达是冷冰冰的:增速不够快。
后来才慢慢理解,企业里的很多行为,都不是为了当下的收入,而是为了讨好一个抽象得像幻影一样,却又决定生死的东西——未来预期。
从经营视角看,增速放缓不过是节奏变化,可从资本视角看,那是警报。利润是现实,增速是未来。资本向来不看现实,它天生迷恋未来。只要未来稍微暗一点,它就怀疑你跑不动了。
资本买的不是你现在赚多少钱,而是你以后能不能赚得更快。这让我想起马克思那句精准得近乎刻薄的话:资本是"会自己增殖的价值"。意思是,它要是不能越来越快地增长,就像是被掐住脖子的生物,会窒息。
增速放缓,就是资本的窒息感。利润哪怕继续涨,只要"涨得不够快",资本就会焦虑,就会倒逼管理层做动作,哪怕这些动作在经营意义上乏善可陈,但在资本叙事上至关重要。裁员,就是这样的动作。
它本质上不是为了省钱,而是为了告诉资本市场:我们在自救,我们在加速,我们愿意牺牲。裁员是高管往资本面前递交的信任状,是资本叙事里的必然剧情。你不裁,就没在"行动";你不行动,就没在"修复预期";没修复预期,股价、估值、融资空间都会一起垮掉。
后来我懂了,为什么有些明明赚钱的公司,管理者却像坐在火山口上——他们伺候的不是生意,而是市值。现实就是这么粗暴。
有时候,看着那些工作做得不错却被迫离开的同事,我心里也不是滋味。
但只要增速掉下来,人效模型重算,组织规模就立刻变成"过度配置"。不是因为人突然没用,而是因为他们对应的"未来收益空间"被判定缩小了。劳动力的价值在资本体系里,不是看你现在干得好不好,而是看你能不能撑起未来的"增长故事"。
简单说,你的价值不取决于你昨天做了什么,而取决于你明天还能不能为那个"更大的故事"贡献想象空间。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公司在利润创新高的时候反而会裁员——利润并不是裁员的触发点,预期才是。
也是那段时间,我重新审视了胖东来这种公司。它从来不讲资本市场的故事,不追求那种"暴冲式"增长,它的曲线更像树的年轮,一圈一圈厚实、扎实、生长得慢,但从不回缩。
胖东来不需要裁员修复故事,因为它压根不靠故事活着。它不把员工当成可替换的成本,而视作价值源头,这种做法看似"反资本主义",却让企业走出了一条惊人稳定的增长曲线。
马克思在《资本论》里写,剩余价值来源于"活劳动",当劳动者重新占有自己创造的剩余,劳动的主体性就被激活了——我想,胖东来大概是无意中按到了这个开关。
说到底,当企业依赖资本时,就必须接受资本的逻辑:速度高于事实,预期大于现实。
资本世界不是一个讲道理的世界,它讲的是趋势、情绪、愿景、估值,这些都不是靠利润就能稳得住的。哪怕你今年赚十亿,只要资本觉得你明年只会赚十一亿而不是十五亿,那你就有麻烦了。那个预期落差,会直接体现在估值模型的分母上,把你未来十年的想象空间一口气压缩。
在企业里待得久,越意识到一个残酷但真实的问题:企业到底是为谁而存在?
如果企业选择为资本存在,那么增速放缓就是原罪,裁员就是赎罪方式;如果企业选择为人而存在,增速放缓或许恰恰是建设长期价值、稳住内部积累的机会。
两条路,两种命运。
资本推动企业高速奔跑,而高速奔跑的代价,就是不能允许你慢一点。对许多企业来说,这是脊梁一样的宿命。
可也有企业选择了另一条路,不拼故事,不卷速度,只做价值本身。那样的企业不一定跑得最快,但往往走得最久。
我并不天真到认为所有企业都能变成胖东来式的存在。资本的结构深如海底,你想改写它,无异于徒手拆坦克。
但我至少希望有更多的管理者明白:裁员不是经营的必然规律,而是资本世界的反射动作。当我们讨论裁员时,我们讨论的不是"效率",而是"企业相信什么"。
每一家企业,最终都要在速度与价值之间做一次选择。这个选择决定了它会如何看待增速放缓,也决定了它会如何对待人。
今天我又路过那排工位。电脑还亮着,屏幕上是他没写完的周报,最后一行字是:“Q4目标达成度60%,建议团队稳定,夯实基础。“我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。
有些真话,资本听不到,也不想听。
